../../images/logo2023.png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级研讨班 >> 正文

简报第二期

2009年10月12日 Rcite 点击:[]


广东省国际贸易与对外交往专题研讨班
工作简报
(第2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编       20071023
本期要点
主题报告之一  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专题研讨:国际礼仪
     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主题报告之一  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主讲人 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吴建民简介:男,江苏人,1939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从22岁起,吴建民就进入外交界。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1991~1994年,他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之后,他相继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1998~2003年,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回国后,吴建民担任中国外交学院院长。2003年12月,他又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这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其著作《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以“与世界共同分享中国”作为基本核心,透视出一个当代外交家是怎样以其赤子之心向世界介绍中国,怎样用个人的努力向世界展示高速发展的中国,怎样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向世界传达中国和谐外交的理念。
报告提纲:
  一,时代变了。
二,认清世界所处的时期和特点。
三,当今世界上的大趋势。
  四,中国外交。
  “时代改变是国际关系的最大变化”、“把中国的问题放入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讨论” ……吴建民在讲座上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讲解,强调当前从事外交工作应具备“全球眼光,世界胸怀”两种思想,并辅以大量的例证,为所有在场听众“传道授业解惑”。
世界格局仍处于过渡时期”
当今国际形势处于变化阶段,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些什么?吴建民表示,首先要认清世界所处的时期与该时期的特点。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便处于一个从旧格局向新格局过渡的时期。
吴建民概括了过渡时期的四个鲜明的特点。首先,过渡时期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而他对现存某些“过渡时期已结束”的言论持否定态度。其次,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不会发生大型的战争,和平是世界的主题。第三,存在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最后,世界整体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各国关系并不稳定发展,让各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当今世界大趋势影响全局”
纵观国际形势,吴建民强烈指出一定要了解当前世界的四大趋势。首先是全球化趋势。他提到:“广东必须认识到东亚的重要性,才能更进一步地发展。”
第二大趋势是:21世纪初,一批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表明全球有一半人口的生活在不断改善和提高,这将会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中国就是崛起大潮里的一部分。
然后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将继续对抗。吴建民点明无论从文明冲突背景,或宗教背景,还是双方力量的不对称性来看,这场对抗都将持续下去。
最后一种趋势是“人类面临的挑战将空前严峻”,这些挑战包括环境恶化、气候问题等等。但吴建民坚定地表示正是这些挑战的存在才能够把全人类联合起来。
百家争鸣”中“构建和谐世界”
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吴建民指出“构建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是中国现行外交政策坚持的一个基本思路。在如今“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做到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文化上相互借鉴,安全上相互信任,环境上相互帮助,这是各国之间相互合作的共同利益。
吴建民指出从事外交工作应具备两个思想,第一点,应该具有全球眼光,了解世界发展动态,把中国的发展问题放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中思考和解决。第二点,要拥有世界胸怀,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联系在一起,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21世纪是中国人走向世界,外国人走进中国的新时代。我们既要热爱中国,更要热爱世界。我们应该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讲到一些中国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一观点时,吴建民表示十分不赞同,他认为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和拥有世界胸怀的国家,我们不仅要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他民族同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会相互借鉴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落井下石’、‘幸灾乐祸’不是中国人的传统品德”
在与听众互动环节中,论辩精彩纷呈,智慧与思维的碰撞,交辉出了绚烂的火花。大家纷纷积极发言提问,吴建民侃侃而谈、风度翩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吴建民在回答一同学提出该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和9·11事件国人称快这一现象时讲道,中美关系影响全局,中美关系坏了,那么全局的关系就随之受影响。所以要做到在共同利益下共同发展。而9·11事件后,有国民叫好,相信那也是出于一种感情的因素。但是,我们还应该理智地认识到, “落井下石”、“幸灾乐祸”不是中国人的传统品德。

针对研讨班学员提出的如何在中国与东盟有部分海域存在领土争端的背景下,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变为现实的问题,吴建民答道,从外交层面上说,周边是首要,是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要有大思路。我们的睦邻友好原则现在加入了“富邻”二字,这就是我们外交政策大眼光的表现,即要做到 “将以取之,必先予之”。能够解放思想,拥有全球眼光,世界胸怀,我们的路将会越走越宽。
专题研讨:国际礼仪
辅导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副译审
方凡泉简介:男,1956年出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副译审。
198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1991年获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1982至2000年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先后在礼宾处、友好城市处、综合处、新闻处任科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1997-2000年受聘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从事过多个领域的即席翻译与同声传译工作;负责过礼宾管理、对外宣传和外国记者管理工作。陪同省市领导人出访过36个国家。著作有《实用英语翻译技巧》、《好易学英汉口译》、《新汉英分类口译词典》。


国 际礼 仪
提纲:
什么是国际礼仪?
国际礼仪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国际社会上约定俗成要遵守的礼仪;第二, 依各国所固有的风俗习惯传承延续,外国人到此必须遵守的规范。
第一部分 个人礼仪
第一大问题:男性发型修饰有一个“三不原则”是什么?
1、前不抵眉
2、侧不掩耳
3、后不触领
第二大问题:什么是男士西服套装的 “三色原则”?
穿西装有一些基本常识要了解。所谓“三色原则”,就是全身穿戴的颜色应该不超过三种,包括西服、衬衣、领带、皮带、袜子和皮鞋。我们专业讲法叫“三色原则”。
保持目光接触问题
手势
在对外政务交往中、对外商务交往中、以及对外社交中,哪些事情是要回避或不宜涉及的?
第一、不宜泄露国家机密和行业秘密(哪怕是无意);
第二、不宜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或政府横加非议(很有可能被别人看不起);
第三、不宜对交谈对象的内部事务随意发表议论;
第四、不宜对自己的领导、同事或同胞说三道四;
第五、不宜涉及格调不高的话题(包括笑话);
第六、不宜讨论交谈对象本人的弱点或短处;
第七、不宜触及有关对方个人隐私的任何话题。
以上七个不宜涉及的话题,被称之为“国际交往七不谈”
第二部分 交际礼仪
一、初次见面礼仪的问题
二、赠送接受礼品
国际交往不宜送:
1)金钱、有价证券
2)药品营养品
3)带有明显广告标志的礼品
4)冒犯对方习俗的礼品(中东偶像)
5)以动物为原材料制成的礼品(象牙制品)
三、公共场所礼仪
四、餐饮礼仪
1. 中餐礼仪:敬酒不劝酒
2. 西餐礼仪:刀叉语言、喝汤讲究
3. 自助餐礼仪:吃完不浪费
专题研讨: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辅导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郑立华
  郑立华简介:男,1958年11月出生,广东揭阳人。语言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院长。
1978年2月考进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就读于法语语言文学专业,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留学法国,就读于巴黎第五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1994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1999 年4月被省高教厅选定为“千百十工程”中的省级培养对象。2000年2月晋升为法语教授。2001年6月获得博士导师资格。现任西方语言学院院长、全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常务理事。所主持的教改项目2001年6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科研上专攻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1995以来,在国外发表了5部学术专著,主编了4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共发表37篇论文,其中22篇在国外发表。代表作为《语言与交际——互动社会语言学导论》(法文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被教育部遴选为研究生教学用书)。现从事的代表性研究课题为“社会语言学研究:ISO 9000 质量体系中的书面语使用”(教育部重大项目)。多次应邀到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法国企业作跨文化问题的讲座。2000年以来16次应邀到法国的大学、研究所及企业讲学。2004年获“南粤优秀教师奖”。2007年获“第二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时 间 观 与 跨 文化 交 际
  语言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是寻找出支配人类交际活动的规则与原则。Sacks,Schegloff,Jefferson等会话分析语言学家认为,会话有它自己的结构,其运作受制于自身内部的规律;会话分析是可以自立的;人们可以根据一些通用的规则来描写会话活动;这些规则独立于个别的情景,也与社会文化因素无关。所以,他们提出研究与建立属于会话本身的"言语活动的通用语法"[1]。其实,会话既然是一种人类的活动,就离不开人与社会。交际的规则不是全人类通用的,而是因社会而异,因文化而异的,即使在同一文化里,也会由于年龄、性别、出身等社会因素的差异而有所变化。跨文化研究着眼点于文化差别。但我们也不应过分地夸大差别。人类既然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就应该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应该说,同为人类,大家都会碰到一些通用的、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数量有限,但不管你属于哪个文化,处于什么年代,都必须面对。对这些问题的各种解决办法在各个文化里都能找到。只是有些文化偏爱某些方法,另一些文化则偏爱另一些方法罢了。文化的差别不在于你有我没有,而在于倾向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最后必须指出,跨文化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文化,即判定孰优孰劣,因为文化无优劣之分,一种规则在其文化的内部既然能运作自如,就有它自身存在的理由与价值,而是为了辨明差异所在,增进理解,促进交流。
提纲:
一、时间序列的文化差异
二、时间间隔的文化差别
三、交际与文化期望
四、结束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 020-39328818